黄岩沙埠窑考古工作,获全国专家学者关注

2023-12-27 09:21:2127次浏览

1.jpg

在中国陶瓷史上,浙东的越窑和浙西南的龙泉窑先后各领风骚数百年,而两者之间存在“缺环”。最新考古成果显示,位于浙东台州黄岩的沙埠窑是两大青瓷名窑在约1000年前的北宋完成“交接棒”的重要枢纽。这一发现也为我国陶瓷考古“填空补白”。

2.jpg

为进一步论证沙埠窑址的重要价值,1224日,黄岩沙埠窑考古发掘专家论证会在黄岩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家文博单位、高校的专家学者共聚永宁江畔,开启头脑风暴。本次会议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岩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黄岩区文广旅体局承办。

3.jpg

当天上午,专家学者考察了沙埠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后赴黄岩博物馆参观沙埠窑考古成果展。

“这是目前浙江发掘面积最大的窑址群,陶瓷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的粉碎与淘洗、粗泥的成型与烧制基本都能在这里有所体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记录。”中国古陶瓷协会常务副会长孙新民说。

6.jpg

在当天举行的论证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共同论证沙埠窑的发展演变和地位价值,探讨保护传承的新趋势、新理念。

7.jpg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沈岳明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瓷器史上青瓷从越窑向龙泉窑发展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8.jpg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表示,除了“填空补白”之外,沙埠窑遗址还见证了北宋时期北方瓷业和浙江瓷业的交流,体现了宋朝对于重构礼乐、文化统一的重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研究员说,此次发现揭示了一处比较完整的宋代窑业遗存,出土了一批高质量的出土瓷器,突破了以往认为“浙江青瓷在北宋中期衰落”的观点,完善了越窑青瓷的发展序列,也构建了浙江宋代青瓷生产的完整体系。

9.jpg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沙埠窑考古项目负责人谢西营副研究员介绍说,沙埠窑的生产史始于晚唐,止于南宋,而最具研究价值的时期是北宋中晚期。5年来,考古工作者分别发掘了窑址群中的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基本构建起了沙埠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历时100多年的年代序列。

10.jpg

沙埠窑集中了南北瓷业的技术交流成果,是浙江青瓷空间转换、产业转移、技术传播和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其遗址的发现,不但打破了陶瓷学界“台州无瓷”的传统认识,还填补了越窑和龙泉窑之间的发展缺口。同时,为细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瓷器的产地研究、构建文明互鉴网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目前,黄岩正在深入探索沙埠窑遗址活化利用的创新发展路径,计划通过重塑沙埠窑青瓷文化肌理,塑造具有国际范、特质感、引领性的考古遗址公园,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独具魅力的青瓷文化。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