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89-A-0001.jpg

1962年陈叔亮行书杨超《就义诗》立轴


释文: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题识:右录杨超烈士就义诗 一九六二年五月 叔亮

铃印:叔亮(朱)

1926年,杨超同志时任中共江西省省委委员,四一二事变后,杨超同志转往南昌、武昌、河南等地工作。同年10月,党任命杨超为特派员回江西,不幸在九江被逮捕。1927年12月27日,被押往南昌市德胜门外行刑,杨超同志在临刑前高声朗诵此诗,英勇就义。“革命何须怕断头?”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试问谁人不怕死?杨超同志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年仅23岁就英勇牺牲,他不仅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革命事业的伟大和艰辛。诗后两句则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父兄冤死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都城的历史事件。放在这里是说革命必将获得胜利,烈士的鲜血绝对不会白流,具有英雄气概的革命同志一定会向敌人讨还血债的。1962年,国内经济在经历大跃进之后,亟待复苏,国际上持续冷战,中苏关系恶化,还引发了新疆伊塔事件,这对于新中国的发展而言不容乐观。陈叔亮作为一名老革命者,自然能感受到这点,写这幅作品的时候,陈老的心情想必是复杂但又坚定的,他既忧心于我国目前的处境,但又充分的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定能克服艰难险阻,迈向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