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窑与沙埠青瓷
罗永华
黄岩窑是指唐宋时期黄岩县所辖范围内具有历史传承的系列窑场,溯及此范围内的其它陶瓷窑址。唐宋时期黄岩县境包括现在台州的黄岩、椒江、路桥三区和温岭市,本文所称黄岩窑就指上述三区一市范围内的古窑址。
黄岩窑以出产青瓷而著称,从工艺上说是越窑系窑场,从装饰风格和地理位置来说是一个独立的瓷窑。千余年来遗留在黄岩境内的器物和标本依然大量存在,不少器物为当地百姓和收藏者珍藏。黄岩窑以五代北宋时沙埠青瓷为最佳。冯先铭研究员在《新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中指出:“黄岩窑釉多青绿色,为越窑系瓷器的上好釉色。纹饰也多种多样,刻花鹦鹉大盘标本具有黄岩特征,在越窑系及浙江省同期瓷窑中均无此种装饰,器物及纹饰都具有典型的五代作风”。
一、黄岩窑历史沿革
黄岩窑之名,史书无记载。1965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将当时黄岩县境内发现的古窑起名为“黄岩窑”。1989年11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陶瓷辞典》收有“黄岩窑”条目。黄岩窑始烧于西周时期,其间经历了三次生产高潮,遗留下两晋时的埠头堂窑址群、唐朝的下圆山窑址群、唐晚期至北宋的沙埠窑址群三处时间相对连续的窑址群。为叙述方便,本文将黄岩窑分为四个时期:萌芽时期,埠头堂时期,下圆山时期,沙埠时期。
(一)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是指西周至两汉时黄岩故地内的陶瓷生产时期。这一时期黄岩遗存下来的陶瓷器物有一定数量,但完整器物较少,器物以陶器、原始青瓷为主,成熟瓷器不多,但瓷器生产技术在东汉时已经传入黄岩。黄岩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原始青瓷豆,东汉青瓷五管瓶等是其代表。这一时期窑场零星分布,比较分散,已发现的古窑址有大溪的沈岙秦汉陶窑址,黄岩三童岙汉代印纹陶窑址。后者为原始青瓷与印纹硬陶合烧遗址,现为黄岩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博物馆联合对路桥小人尖西周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玉器、原始青瓷等 文物78件,其中原始青瓷有49件,占出土文物一半以上。这批原始青瓷器形有豆、罐、簋、尊等,其中豆的量最大,有45件。出土器物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盘筑痕迹明显。釉色黄绿或暗绿色,釉层厚薄不均,常有聚釉、剥釉现象。同一器物烧成温度不一,上部瓷化程度好,底部烧结程度较差。出土的原始青瓷豆中不少豆的足部胎呈红色,没有烧结,胎骨疏松。这是由于当时窑具还没有发明,烧窑时器物生坯直接放在地上烧制,器物底足部分往往没有烧透。说明西周时烧窑工艺比较原始。
2006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温岭大溪古城遗址考古时发现了全省最大的西汉古墓,出土了32件原始瓷、印纹硬陶、印纹软陶等陶瓷器,不这出土了一件东南沿海特有的硬陶匏壶。在墓道南侧的陪葬器物坑内出土了28件仿青铜器的编馨、编镈、錞等陶质乐器。这些原始青瓷、硬陶匏壶和陶质乐器出土地点离沈岙古窑址只有二三公里,离高桥三童岙古窑址也只有12公里的距离,因此这些陶瓷器产于两处古窑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一时期的窑场比较零散,以生产各种陶器和原始青瓷为主。东汉时,青瓷在浙江上虞小仙坛瓷窑烧制成功,小仙坛离台州不到100公里,因此青瓷烧制技术也在第一时间传到了台州和黄岩。
(二)埠头堂时期
埠头堂时期是黄岩窑发展的第一阶段,时间在三国东吴时期至唐朝早期,其集中生产地在路桥埠头堂一带。这一时期黄岩窑的瓷器生产技术渐趋成熟,从遗留下来的器物看,垫圈、匣钵等窑具已经普遍使用,瓷器胎骨比较厚重,但没有烧结的现象几乎消失。器物胎釉结合紧密,点彩、釉下彩绘、堆塑等装饰手法成熟。这时的瓷器生产以满足当地居民需要为主,窑场分布与当地政治中心关系紧密。
唐以前的台州政治中心在今椒江章安。公元前85年(汉始元二年)西汉设回浦县治于椒江北岸的章安,标志着浙江南部纳入中原帝国的统治范围。回浦县为现台州、温州、丽水三地境内最早的县。此后的章安县、临海郡的县治和郡城也都设在章安。章安作为县城时间长达710年,作为郡城时间达334年。但章安城周边地狭腹浅,而与之隔江的黄岩沿海浅滩(今之温黄平原)地广水浅,有天然渔盐之利,为百姓生产生活存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埠头堂窑址群就是为县城、郡城服务,依托台州的政治中心章安城而发展起来的。埠头堂窑址群是黄岩窑发展第一阶段高峰期的产物,它经历了三国、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和隋唐等朝代。黄岩窑第一阶段的繁荣期在两晋时期,以东晋时为最盛。
由于人口的集聚,这一时期的窑场开始成规模生产。据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物普查,埠头堂周边有遗迹可寻的古窑址有虎头山、王家山、红砂岭、岭头岗、茅草山、前屿、后屿、纱帽岩等14处,现在大多列为路桥区文物保护单位。埠头堂窑址群主要生产时间在两晋时期,以王家山、红砂岭、虎头山三处窑址面积较大。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埠头堂窑址群进行考古调查时尚发现9处东晋时的古窑址。在对茅草山古窑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西营等专家揭露出龙窑窑炉、灰坑、灰沟等大量东晋时的遗迹,其中龙窑窑炉长20米。
1956年黄岩县秀岭水库考古工地发现56座六朝古墓,出土了100多件瓷器,时间跨度从东汉至南朝。这引起了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等专家的重视。他们推断这此瓷器应该在附近生产,附近应该有古窑址存在。于是在完成秀岭水库考古后,专家们对秀岭水库附近的古窑址进行了专项调查。在距水库4公里的沙埠镇,专家们果然发现了一个青瓷窑址群。但进一步调查发现沙埠青瓷窑的存在时间与秀岭水库出土的瓷器在年代时间对不上。秀岭水库工地出土的瓷器为汉至南朝,而沙埠窑的生产时间在唐宋之间。因此,朱伯谦先生在1957年的考古报告中推测,秀岭水库工地古墓葬出土的瓷器可能是“越窑南运至此”。
埠头堂窑址群发现后,朱伯谦先生多次到路桥埠头堂实地考察调研,否认了自己原来关于秀岭水库出土的瓷器是越窑南运的推论。他指出:“1957年整理编写《黄岩秀岭水库古墓发掘报告》时,路桥盐岙、埠头堂一带的古瓷窑还未发现,故将六朝时期56座墓葬中出土的瓷器误认为越窑瓷器南运至此。现从路桥窑的器形、纹饰和灰白胎、淡青釉及青灰等特点上,足以证明秀岭水库出土的瓷器是上述瓷窑产品。”这就是说,秀岭水库出土的汉代至南朝的众多瓷器是埠头堂窑场生产的黄岩窑产品。埠头堂作为瓷器生产地与秀岭水库器物出土地相距仅14公里,不是远在百公里外的绍兴。这一结论,为黄岩窑的历史沿革研究奠定了基础。
秀岭水库发掘的56座东汉至南朝墓葬,以两晋时期为主,达46座。晋墓共出土陶器17件,瓷器113件。其中有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西晋至东晋早期(299-342)的瓷器,其纹饰特点是普遍使用斜方格纹、花蕊纹、弦纹和兽面纹;另一种东晋中期(344-393)的瓷器,多采用褐色点彩装饰,而瓷器表面素面为主,花纹比较简单,仅以弦纹装饰。出土的瓷器器物有碗、钵、罐、洗、碟、盘口壶、鸡首壶、虎子、砚台、盘等产品。器物瓷胎较厚,瓷化程度好,釉色绿中偏黄,偶有流釉现象。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认为,秀岭水库出土的这些瓷器大多为六朝产品,特别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对瓷器断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研究六朝青瓷的演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下圆山时期
黄岩窑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在唐朝中晚期,主要遗迹在大溪下圆山附近。据《大溪镇志》“下圆山村”条记载,“村内有唐窑址群,分布在鱼山、黄泥园、岭口等山坡上”。这一时期窑场不仅成规模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要,还开始探索出口外销。下圆山时期遗存下来的瓷器相对较多,完整器物也有一定的存量。黄岩博物馆就收藏有国家珍贵文物唐青瓷穿带壶、青瓷多角瓶、玉璧底碗等数十件文物。
下圆山窑烧造时间主要集中在唐代中晚期,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古窑址群以下圆山为中心,周边分布有塘下、岭口、岭脚、黄泥园、屿背头、前门山、西山、鱼山等8余处唐代古窑址,现为温岭市文物保护单位。在2005年的一次窑址调查中,笔者先后在大溪下圆山和慈溪上林湖两窑址同时发现唐代玉璧底碗标本。从两地窑址的瓷片标本看,下圆山窑的玉璧底碗与慈溪上林湖的玉璧底碗同属唐代中晚产品,两者器形、瓷釉和装烧方法基本相同。下圆山的大部分玉璧底碗单个装匣入窑烧制,与上林湖后司窑秘色瓷窑工艺相近。说明下圆山瓷器生产技术已经与越窑核心区上林湖瓷器生产技术十分接近。
除下圆山窑址群外,唐朝晚期沙埠一带的瓷窑也开始生产。从窑址调查看,沙埠的凤凰山、金家岙,院桥的蓝田山等瓷窑都有晚唐青瓷标本出土,说明这几处瓷窑在晚唐时已经开始生产青瓷。窑址调查表明,此时沙埠一带的瓷器种类比较单一,以敞口碗、玉璧底碗等碗类为主,还有罐、瓶等一些日用器物。
下圆山窑址群与埠头堂窑址群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下圆山窑址群的发现,为黄岩窑的历史沿革找到了衔接点。本世纪初期,笔者多次调查大溪下圆山青瓷窑址群、路桥埠头堂窑址群和沙埠青瓷窑址群,比对各窑口瓷片标本,查阅相关考古资料和当地历史文献,理出了黄岩境内三大窑址群之间的关系,即埠头堂窑址群与下圆山窑址群、沙埠窑址群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特别是下圆山窑址群与沙埠窑址群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下圆山窑址群是台州辖区内唐代生产规模最大的窑场,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溪西汉东瓯国古城东侧500米左右。台州府治是在唐初从章安县城迁到临海的,因地处山区,资源有限,加上唐朝时期台州社会不稳定,台州府的军政供给往往依赖黄岩等地。黄岩县是唐上元二年(675)从临海县南部分立,实际上是唐初并入临海的章安县故地。黄岩立县初名永宁县,武则天当皇帝的天授元年(690),将永宁县改名为黄岩县。黄岩沿海浅滩多鱼盐之利,近海平原幅员辽阔,是台州的米粮仓。到唐朝晚期,黄岩县已成为台州的强县。
东瓯国古城是黄岩沿海早期居民集聚区,从下圆山窑场遗存的大量堆积物规模分析,该窑场生产的瓷器开始时是为了满足古城及周边民众消费需要。唐朝后期,下圆山窑场大规模生产时主要是供应台州府城和黄岩县城。窑场通过东边的官河是将瓷器运往黄岩县城和临海台州府城的主要通道。南宋《嘉定赤城志》二十四卷“黄岩官河”条是这样写道:官河,在县东南一里。自南浮桥南流,至峤岭一百三十里,陆程九十里。官河从黄岩县城南浮桥向南经路桥到温峤街,水路里程130里,陆路里程90里,经过8个乡,沿途有9条支河,936条小河,灌溉71万亩水田。官河除运输粮食和灌溉农田作用外,还起着运输瓷器的作用。至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条官河水路通道,它从下圆山脚开始在大溪镇入南官河主道,再经泽国、峰江,在石曲入东官河,往北流至栅浦入椒江可通往台州府城临海。另一条经路桥十里长街,在河西折向西,经桐屿、十里铺到黄岩县城小南门。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唐时台州天台山佛教已声名远播,日本、新罗等国僧人来天台山学佛的日益增多。黄岩青瓷也随着国与国之间民众的交往而开始向国外输送,开始有了瓷器的海外销售。横街镇凤凰山南面的天赐湖,以前是一个海边避风港湾。上世纪六十年代天赐湖内有海船桅杆出土,附近有成迭的唐代青瓷碗出土。唐代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时曾驻锡黄岩禅林寺(峰江香严寺),解放后香严寺重修时亦有唐代玉璧底碗出土。
(四)沙埠时期
黄岩窑的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在五代至北宋时期,其集中生产地在沙埠镇删溪村、下余村一带。此时大溪下圆山附近的塘岭村、屿孙村仍有二三支窑在生产,其规模和质量无法与沙埠窑场相比。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数量较大,精品较多,黄岩博物馆收藏的青瓷大多为宋代黄岩窑的产品。1987年灵石寺塔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代黄岩窑青瓷香炉,釉色青绿,莲花纹、忍冬卷草纹刻划精细,器型硕大,高和宽均达19厘米以上。如此精美完整,尺寸又大的五代青瓷产品为国内少见,被选为《越窑》一书的封面图片。这一时期沙埠青瓷作为外销产品而产量大增,使黄岩窑生产量达到历史高峰。
沙埠青瓷窑址位于黄岩城南约15公里的沙埠、高桥、院桥三地的交界处,在约7万平方米范围的山地和平原接壤的山坡上,分布着竺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下余、瓦瓷窑、双板桥、俞成庙及麻车等10余处青瓷窑址。其核心区为位于沙埠镇的7处古窑址。沙埠青瓷窑址是1956年底至1957年上半年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冯信敖、金祖明、牟永抗等专家发现的。1963年,沙埠青瓷窑址就被评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沙埠窑场可以说是从下圆山窑场搬迁过来的。黄岩县的设立,给当地青瓷生产带来新的动力。但黄岩县城与下圆山窑场之间隔着大塘岭,交通不便。虽然下圆山青瓷可通过南官河到达县城,但官河是人工河,河道不宽且经常淤积,距离又远,运输成本比较大。精于计算的窑业主人便考虑翻过大塘岭到沙埠一带发展瓷窑。沙埠溪是西江的一条主要支流,两者均为天然河道,从沙埠经西江可直达黄岩县城。西江在县城西侧并入永宁江,从永宁江到三江口入椒江就可出东海。所以,无论内河运输,还是从出海运输看,水路走沙埠溪西江比官河更有优势。加上沙埠比下圆山离黄岩县城更近,运输时间就更少。所以在沙埠发展瓷窑更具优势。
另一方面,青瓷海外市场的拓展,为黄岩窑的第三次生产高峰带来难得机遇。公元907年,吴越立国。吴越国三代五王都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吴越国统治下的黄岩粮田面积成倍增长,境内民众安居乐业。吴越国在沿海港口开拓了海外贸易。黄岩是台州对新罗国通商的主要基地。新罗国人到黄岩经商,就居住在黄岩县城的新罗坊内。据《嘉定赤城志》卷二坊市“黄岩”条记载:“新罗坊,在县东一里。旧志云,五代时,以新罗人居此,故名”。这一时期黄岩窑的快速发展,是黄岩窑瓷器作为外销产品卖到国外而引发的。除销外朝鲜半岛外,据金祖铭先生研究,黄岩窑外销的市场还有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
二、沙埠青瓷
1、定义。沙埠青瓷是指唐宋时期黄岩沙埠窑生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青瓷。这一定义是目前大部分古陶瓷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识。从这一定义出发,沙埠青瓷生产可分为3个时段,即晚唐初兴期,五代、北宋高峰期,南宋衰落期。
2、特点。沙埠青瓷采用沙埠当地的瓷土和釉料,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技术和工艺日趋成熟。沙埠青瓷胎骨呈灰色,较瓯窑胎色深,与越窑接近。胎质致密坚硬,胎体较东晋时明显变薄。
高峰期的沙埠青瓷,胎骨坚硬,胎体轻盈;内外刻花,工艺娴熟;纹饰繁多,装饰精美;釉色青翠,似冰类玉。器物内外多刻划花装饰。装饰技法多样,有刻划、篦划、针点、篦点、模印、堆塑、透雕等工艺手法。纹饰的题材有婴戏、凤凰、鹦鹉、云龙、蝶恋花、卷草纹、弦纹、几何纹、缠枝花、折枝花等,以卷草纹、篦划纹为多。沙埠青瓷釉色青绿,滋润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器物表里均施满釉,釉层较厚,玻化强,绝大部分釉层有冰裂纹。沙埠瓷器釉色除青釉外还有酱釉。酱釉类瓷器制作精细,胎体更薄。竹家岭窑址出土的酱釉瓷器标本往往有过烧现象。釉色正常的沙埠窑酱釉瓷可与北方紫定瓷器相媲美。沙埠青瓷种类齐全。器形以碗、盆、盘为主,杯、粉盒、水盂、碟、壶、瓶、罐、鼎次之。窑具有大小不等的凹底匣钵、垫圈、垫饼、支丁和筒形支座。瓷器多为单件匣钵装烧,瓷窑均为沿山脚缓坡上升的龙窑。
三、结语
黄岩窑自1956年被发现至2018年没有进行过规范的考古发掘过。其间,黄岩县辖地及周边地区陆续有各种青瓷完整器和瓷器标本出土,不少瓷器均找到对应的生产窑址。1956年,秀岭水库工地出土的三国吴天玺元年(276)的三足瓷盆为黄岩窑最早有年代可据的瓷器,经专家确认,是埠头堂窑场生产的瓷器。1987年灵石寺塔出土的青瓷熏炉,其内壁墨书咸平元年(998),为至今所见最迟有纪年的黄岩窑瓷器,是五代吴越国时沙埠窑的产品。两件黄岩窑瓷器纪年时间跨度达722年,基本上包括了黄岩窑三个兴盛期。
近年来,黄岩窑特别是沙埠青瓷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台州当地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沙埠青瓷研究有所加强。2013年5月,台州市收藏文化研究会曾召开台州古窑文化研讨会,结集出版了以研究沙埠青瓷为主的相关书籍。2015年,黄岩沙埠青瓷窑址被台州市有关部门列为海上丝绸之路二大遗迹之一。2016年11月15日,台州市文广新局和黄岩区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首届“黄岩窑沙埠青瓷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黄岩窑历史沿革”的主题发言。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博物馆等单位的古陶瓷专家齐集黄岩,共同研讨沙埠青瓷的历史与文化,大大提高了黄岩窑在国内的知名度。
201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黄岩博物馆联合对沙埠窑址群进行了全面的窑址调查,并通过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申请对沙埠青瓷窑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颁发[2019]第198号考古发掘许可证,同意对沙埠竹家岭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同年年底,该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10月,沙埠青瓷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岩窑和沙埠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初步确立。
参考文献:
1、《黄岩县志》,1992年出版
2、《温岭文物简志》,1990年编印
3、《路桥文物》,2004年出版
4、《嘉定赤城志》,2004年出版
5、《台州地区志》,1995年出版
6、《域外浙瓷》,何鸿著,2009年出版
7、《台州文物考古论集》,2014年编印
8、《台州古窑研讨论文集》,2013年编印
9、《椒江市水利志》1993年编印
10、《大溪镇志》200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文据2016年11月“黄岩窑沙埠青瓷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材料改写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