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熙宁九年,王安石再度罢相,年过半百的他,此时已心灰意冷,放下努力半生的改革事业,退居江宁,隐于钟山。时年冬日,天降大雪,严寒刺骨,百花凋零。院墙一角却有暗香袭来,原来是手栽的几棵梅花凌寒而开,欣喜之余,当即赋诗一首,以梅自喻,表达自己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屹立不倒,依然坚持自我的态度。
梅花,花多开在一至三月,其枝虬曲苍劲嶙峋,花小巧清香,最宜观赏。“梅以韵胜,以格高。”梅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梅花以其高洁孤傲、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成为无数文人品行高洁的象征。且梅花可食,清袁枚曾说,“春天食玉兰,夏天食荷花,秋天食菊花,冬天食腊梅。”中医认为,梅花气清香,味酸涩,性平,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因此,像“林妹妹”一样多愁善感的女性朋友不妨适量饮用梅花茶。除去饮用价值,以梅花入馔,最受僧、道、隐士、山民以及文人学士的喜爱。文人墨客以花馔彰显其风流儒雅,王公贵族以花馔展示其富贵荣华,名媛淑女们则认为食花如花,花容体香,鲜花入食便成了雅事一桩。
宋人对梅花情有独钟,林洪的《山家清供》是集餐梅大成的南宋食谱,罗列了各式与梅花有关的食谱,有梅粥、汤绽梅、蜜渍梅花、梅花齑、素醒酒冰等,不仅花样多也饶富情趣。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道——梅花汤饼,也选自这本食谱。
相传林洪编写《山家清供》的时候,经常同一位名叫留元刚的人一同访道。有一天,留元刚和林洪说:“今天带你去吃个稀罕东西,应该可以写进你的书中。”于是二人从泉州城出发,来到了紫帽山的金粟洞。道长热情的招呼了他们,并留他们院中用餐,林洪左等右等,等到最后端上来的,就是梅花汤饼。
泉之紫帽山,有高人尝作此供。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后留玉堂元刚亦有诗:『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大致做法是这样的:先用水浸白梅、檀香末,再用这些水来和面,擀成薄薄的馄饨皮,叠起来,用一个专门做成梅花状的铁凿凿取出来,蒸熟后,放到去油的鸡汤里,大概一碗也只放两百余瓣梅花而已。
材料:
白梅花10克、檀香粉10克、面粉300克、老母鸡肉2斤、葱、姜、盐适量。
制法:
1、老母鸡肉加姜片、葱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没过鸡肉,慢火熬两小时以上,使用时再滤去肉渣,加盐得到清鸡汤。
2、梅花在凉水中漂洗去除灰尘,攥干水,再取檀香粉,一同放入碗中,倒入150毫升开水,浸泡一小时。
3、泡好后,盆里舀入六两面粉,撒少许盐,徐徐注入汤汁,同时着手揉拌,防止水量过多。
4、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盖上湿布醒面半小时。醒发后,再次揉面二三十下。
5、把面团分成两份,每份用擀面杖擀成馄饨皮厚薄的面皮,两面拍上干淀粉防粘。
6、面皮铺平在案板上,用梅花模子按压花片,每朵花片之间尽量挨近。
7、待全部印好,统一收集花片。半锅水烧开,放花片,中火煮约5分钟,捞起后在凉开水中过冷河。沥干水,盛入汤碗,浇上清鸡汤做汤底。
补充说明:
1、梅花分大红、宫粉红、洁白三类颜色。入药通常是用白梅,学名绿尊梅,名下细分品种有几十个:单瓣、复瓣、长蕊、锦叶……可在药店或网上购买。
2、檀香粉选用白檀为佳,可在药店或网上购买。
3、面粉按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分高筋、中筋、低筋三档。高筋韧性好,适合做饺子、面条,低筋的则韧性差,一般用壬制作蛋糕、饼干。馄饨皮略带韧性,可选择高筋或中筋面粉。
4、建议使用直径在2〜3厘米的花模子,过大或过小会影响成品的美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