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博概况

酥黄独——宋人的禅寂生活

发布时间:2022-05-06

   唐玄宗天宝初年,衡岳寺有一执役僧,他无论寒暑一直赤足,穿一身破烂僧衣,白天在寺庙里干各种杂活,夜里睡在牛棚里,早起晚睡非常勤劳,都有二十年了。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等别人用完斋,过来收拾残汤剩饭吃。因为他性情慵懒,又专以残食为生,所以人们送他一个绰号,称呼他为“懒残”和尚。

   当时,相国邺公李泌为了逃避奸臣崔圆和李辅国的迫害,隐居到南岳,在寺中读书。他暗中观察懒残和尚的所做所为,听到他半夜吟唱梵文经咒,响彻山林。李泌精通音律,觉得他吟唱的经咒,开始时婉转凄凉,结束时高亢愉悦,认定他不是等闲之辈,内心非常敬重他。一天夜里,他偷偷地前去拜谒懒残和尚,李泌对着牛棚门口通报自己的姓名,施礼参拜,不料和尚破口大骂,仰着脸朝着他吐痰,呵斥道:“你这不是害我吗!”和尚骂得越厉害,李泌却越发的恭敬,且不停地礼拜。于是和尚不再理他,翻弄着牛粪烧起的火堆,取出来烧熟的芋头来吃。过了很久才对李泌说:“过来坐在地上。”并把自己吃剩下的半个芋头递给他。李泌双手接过并吃得干干净净,然后表示感谢。这时懒馋和尚对李泌说:“切莫言语,领取十年宰相吧。”李泌赶忙站起来施礼告退。后来李泌果然如和尚所言,当了十年的宰相。

    这个故事的真伪性无法考证,对于在朝为官的那些文人来说,长期的官场沉浮导致他们神经敏感而又脆弱,似乎需要一位超脱于世外的“懒馋”高僧来充当精神导师,以此获得指引和慰藉。而这个故事引出的典故——煨芋谈禅,却在文人之间广为传颂,也使得芋头成为文人雅士非常欣赏的一种食材,被称为“禅食”。 

    文人吃芋头的方法无外乎是用煨,且在寒冬雪夜煨芋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对于个头较大的土芝丹,外面用湿纸包裹,纸外涂酒糟,用糠皮所燃的火煨熟,不要加盐直接吃,能吃出新鲜的芋香。个头较小的土栗,则在晴日晒干储藏,待寒夜从瓮中取出,覆盖一把稻草后点火,以短暂而猛烈的火力将其煨熟,据说口感紧实,味道接近栗子。

    如果说土芝丹、土栗是升级版的煨芋,那这次要介绍的——酥黄独,就是煮芋的升级版,作为《山家清供》中的名菜,原文是这样介绍的:

雪夜,芋正熟,有仇芋曰:“从简载酒来,扣门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数法,独酥黄独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酱,拖面煎之,且白侈为,甚妙。诗云:“雪翻夜钵裁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

图片1.png

     大致意思是:有一天雪夜,我刚把芋头煮熟,好吃芋头的朋友就到了,说:“按你信所说,带了酒来吃芋头了。”还说到:“煮芋头有好几种做法,唯独‘酥黄独’味道最为难得。需先把熟芋头切片,再把香榧子、杏仁研碎,与酱混在一起,然后把芋头裹上面衣过油煎,注意别煎的太过,芋香饱满。”

图片2.png

材料

芋头2个、香榧子15粒、甜杏仁一小把、面粉小半碗、黄豆酱2勺、油适量。

制法

1、香椎子剥开外壳,搓净黑衣。

2、香榧子和同等分量的甜杏仁,分别在硏钵里捣碎。不要捣成粉末,最好保留一些大颗粒。

3、芋头洗净泥沙,放入锅中,加水没过。水开后,中火煮约10分钟,至熟捞出。散热后,剥去芋头皮。

4、将芋头切成约6毫米厚的片状,如果想口感更香脆,可以切得更薄点。

5、杏仁、香榧子、小半碗面粉放入大碗,加适量水,拌成酸奶状的稠面糊,加两勺黄豆酱搅匀。

6、芋片在面糊里滚过,注意使芋片两面都沾上薄面衣。

7、将铁锅烧热,倒入盖过锅底的油,将沾过粉的芋头放到热油中煎制,等一面结出硬壳,再翻面,煎至面衣黄脆就可以夹起出锅了。

补充说明

1、黄独又叫黄药、土芋,含有黄独素,食用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只用于入药。此菜虽名酥黄独,只因其表面果仁凸起,貌似黄独,故名。

2、芋头要选拳头大小、熟后呈淡紫色、口感粉糯的。

3、油煎过程中,火要慢,一面煎出硬壳,再翻面。出锅趁热吃,放凉就不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