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最早开始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燃香来告祭神明,企图通灵,期盼借助神明的力量来驱赶灾难和瘟疫。春秋时期的熏香主要是为了除霉、杀菌,与最初的宗教燃香区分开来。以出香为目的的熏炉,最早出现在汉代,把香料放进炉内焚烧,散发出香气,称为梵香。汉代仙佛道教的兴盛促使熏香文化自成体系,在缭绕的烟雾中,人与神佛似乎可以达到通灵。
六朝时期,熏香成为上层风雅之士的喜好,贵族喜爱熏衣、熏褥,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熏香逐渐从宗教转向日常生活。唐宋时期,琴棋书画逐渐成为时尚,衣食住行也均有讲究。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熏香也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生活方式。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
宋人对香的使用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读书、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等都需要焚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香具也是书房不可少的,书案上放置香炉、香盒等。宋时香具品种很多,大都采用瓷质香具,瓷质香具一来比较轻巧,二来不导热,而且无杂味。
宋人日用焚香,大都使用小型香炉,其样式较多,有莲花香炉、球形香炉、三足香炉等。有的为开敞式,上面不加盖子,有的有盖。如 1987年灵石寺四层北天宫出土一件北宋沙埠窑青瓷香炉。子母口,盖镂孔,以三瓣卷叶忍冬为主纹饰,共十七组连环构成。下腹内收,饰重瓣仰莲一周,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黄,炉内壁墨书二周。高19.5厘米。国家一级文物。
宋代球形镂空瓷香炉是受到了六朝以及隋唐时期比较盛行的镂空三足瓷熏炉的形制而衍生出来的。球形瓷香炉的造型简洁大方,是宋代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较为常见的器型。
以香为友、以香寄情在宋代日常生活中极为流行,人们在读书、对诗、作画时,常常在书房的香几上设置一只香炉,燃上上等沉香,伴着袅袅升起的一缕青烟和沁人心脾的幽香,这是一种极其风雅和享受的生活方式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