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是一种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是中国茶业与茶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茶文化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发展时期和繁荣时期,当时茶叶区域日益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贸易得到发展,茶文化事项也丰富多彩。因此宋代被誉为茶文化的“龙凤盛世” 。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茶风兴起,同时也促进了茶馆的繁盛, 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宋代的茶都是蒸青茶,从外形上说,分为饼茶和散茶两大类。饼茶又分为两类,一种经过“研膏”后再在棬模中压制成饼,一种直接以叶形茶压制成饼,散茶即叶形茶。在饼茶和散茶中各有名品,特别以北苑贡茶龙团凤饼最负盛名,成为迄今为止上品茶无可超越的典范。
太平兴国二年(977),刚登基不久的宋太宗颁下诏令,派专使到建州北苑制造帝王专属的龙凤团茶,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棬模专门制造贡茶。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在《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宋代上品茶的加工,人财物力投入巨大,其工艺的附加值比较大,这些都在宋代上品茶的观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以北苑茶为首的建茶的一些主要特点,成为此后中国茶业、茶文化的基本原则。首先是采摘时间,越早越好;其次是采摘芽叶,越嫩越好。这到后来发展成为通过采摘时间和原料等级来确定茶叶成品的等级。
宋代贡茶首先是供给帝王玉食,其次是赐给宰相、亲王、公主,以及其他皇族成员和高级官员。由于上品贡茶的量少,赐给大臣的茶亦很少。受赐之臣无不如获至宝,倍感恩渥荣宠。因而继任的神宗皇帝便下诏建州造密云龙茶,且终其在位时间,都未用来赐给大臣。哲宗以后,宋代贡茶“新品—大众化—更新品”模式成形,并与建州地理环境与茶树品种差异的条件相辅相成,循环发展。这种茶品发展模
式影响深远,直至当下中国,茶叶新品层出不穷,仍在其影响之中。
至于散茶,宋代称为草茶或江茶的叶形茶叶而言,名人的品题推介则是其获得声名的唯一途径。如天台僧梵才使天台茶的名扬京城,欧阳修对于日注茶、宝云茶、双井茶的品评,黄庭坚对于家乡双井茶不遗余力的反复推介等,使这些茶成为宋代草茶名品。文人或名人的品题推介,是中国古代名茶的基本形成机制。此外,一些地方的茶叶作为地方名产,也一直是一些茶叶得以成名的机制。这些机制直到工业化后现代的今天都没有改变。
宋代文人雅集饮茶,是颇具其时代特色的茶文化,一般以茶会、茶宴为称,是宋代茶文化代表性活动之一。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兴盛发展的时期,宋人很看重林园之趣,大大小小的文人茶雅集,多在林园之中举行。比如“南宋四家”之一刘松年的《撵茶图》,描绘的就是一次宋代文人在林园之中典型的小型雅集,画面集品茗、观书、作画于一幅,文事与茶事并重,但画题却舍文而以茶为题,表明作者敏锐地把握住了茶与文人生活内在共通的一个“雅”字,以茶标题文会,犹以左右代称尊者,意蕴幽幽,但最终还是突出了一个“茶”字。
爱茶的主人、相得的客人、好茶、好水、洁器、静室、佳景或好天气,是宋代茶会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明以来茶人雅士论说茶事宜否的蓝本,宋人所论列的要素与基本原则,直至当今仍是茶会茶事活动的要素与基本原则。
宋代文人为茶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对于茶叶“采制之出入,器用之宜否,较试之汤火”;他们又是茶事茶文化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在事闲之时际,“乘晷景之明净,适轩亭之潇洒,一取佳品尝试”,鉴赏茶叶茶艺。所以宋代精微的茶艺是寓已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这正是宋代茶文化注重茶却又不仅限于茶的成就之所在。